2024桃園市住宅政策
座談會及成果交流會

解析可負擔住宅需求座談會

12月16日「築夢踏實:解析桃園住宅市場與可負擔住宅需求」座談會針對桃園市住宅市場供需變化與居民對可負擔住宅的需求進行深入剖析,並邀請專家學者就民間投資者參與可負擔住宅市場的潛力與挑戰進行深入討論,提出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最佳模式與具體政策建議,共同邁向宜居城市的願景。

打造桃園市多元居住願景交流會

12月18日「從藍圖到實現:打造桃園市多元共融的城市居住願景」交流會探討如何將桃園市住宅政策藍圖落實為具體行動,營造一個包容且多元的居住環境,以滿足不同年齡層、市場需求與生活型態的市民需求。活動將聚焦於高齡居住、青年可負擔住宅、平價購屋及多元租賃補助等議題,透過政府、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協力合作,為桃園市宜居城市的願景提供實質建議,共同推動更具韌性與永續的城市發展。

Organizer / Co-organizer

主協辦單位

Topics

主題演講

2024.12.16

桃園市住宅市場與租金趨勢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 江穎慧 教授

桃園市住宅市場分析顯示,居住負擔逐年加重,家庭結構小型化、高齡獨居者增加,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等問題愈發明顯。房價與租金持續上升,北桃園高價區漲幅顯著,南桃園則呈現需求快速增長。報告指出,雖多數行政區人口與家戶數穩定成長,但大溪、新屋、復興區面臨減少壓力。建議透過租屋資訊透明化、擴大弱勢族群支持、平衡區域發展,並引導重大建設以穩定市場,提升居住品質及促進桃園市長期發展潛力。

2024.12.16

桃園市可負擔住宅發展願景

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 / 葉佳惠 教授

探討桃園市可負擔住宅的需求、挑戰與政策建議。隨著房價與租金上漲,中等收入家庭的居住負擔加重,住宅市場供需失衡。研究分析目標群體的可負擔能力與需求,提出多元住宅補貼方案,包括先租後購、半租半購、零首付等模式。強調設置地上權與附款式標售模式的可行性,並建議政府透過社會住宅、租金補貼及包租代管等措施,滿足不同群體需求,提升居住穩定與社會和諧,推動桃園市居住政策的多元發展。

2024.12.18

從藍圖到實現:共創多元共融的城市居住願景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住宅規劃科 / 邱燕華 科⾧

桃園市住宅政策聚焦全齡照顧與多元共融,旨在應對快速變遷的居住需求與人口結構變化。報告指出,透過擴大社會住宅興辦、租金補貼與包租代管計畫,滿足經濟或社會弱勢、高齡者、青年及新住民等多元群體的需求。此外,智慧化管理提升社宅運作效率,包括申租系統、VR看屋及BIM營運數據分析平台,確保長期穩定的居住品質。未來政策著重於創新機制,如合作共享住宅計畫,提供青年專屬套房設計,強調住戶互動與自主管理。地上權型及所有權型住宅的推行,則為不同收入層提供更多元的購屋選擇。同時,加速推進可負擔住宅計畫,結合都市整體開發,針對特定產業及民眾需求制定專屬方案,提升桃園市的宜居性與社會包容性,打造多元居住共榮的城市未來。

2024.12.18

台灣銀髮住宅展望-樂齡宜居的新商機

仲量聯行股份有限公司 / 鄭佩琦 副總經理

台灣銀髮住宅市場在高齡化與少子化趨勢下快速發展,需求倍增。樂齡住宅模式包括養生村、酒店式會館及青銀共居,強調健康管理、社群互動與便利服務。北部地區需求最為集中,但供需落差顯著。市場策略著重交通便利與醫療資源選址,並優化硬體設施與酒店式服務。面對高成本與財務風險,報告建議透過分期模式與策略合作提升入住率,滿足中高收入族群需求,促進市場化及多元發展,創造銀髮住宅新商機。


2024.12.18

高齡共融生活:整合居住與服務的未來藍圖

台中好好園館 / 紀金山 創辦人

探討台灣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解方,強調以「關係」與「服務」為核心的高齡共居模式。透過創新設計如好好園館,結合無障礙空間、自然景觀與生活管家,提供健康、亞健康與失能長者更有尊嚴的生活選擇。報告提出整合社區資源與長照服務,打造附服務住宅,改善高齡獨居與孤獨問題,實現快樂、健康、共融的老後安居願景。

2024.12.18

青年的居住未來:創新可負擔住宅的全新想像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 彭揚凱 秘書⾧

探討「中間型住宅」作為租、購以外的創新選擇,解決青年租賃市場不穩定及購屋困難問題。透過使用權、共有產權及部分產權等模式,提供更可負擔的居住方案,增強居住安全與穩定性。建議結合政府土地供給與租稅優惠,促進中間型住宅興辦,並進行青年需求調查,推動政策與市場創新,為多元共融城市居住創造可能性。

Pictures

活動紀錄

2024.12.16

築夢踏實:解析可負擔住宅需求座談會

2024.12.18

從藍圖到實現:打造桃園市多元居住願景交流會

Points

與談重點

2024.12.16

築夢踏實:解析可負擔住宅需求座談會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林左裕 教授

本次會議以「可負擔住宅」為主題,探討其重要性及政策方向。江教授指出,人口結構變化與都會區吸引力推升房價,桃園因交通與工作優勢成為焦點區域。葉教授建議採租購併行、零首付與地上權政策,避免土地炒作,保障居住需求。未來應持續完善交通與宜居環境,吸引年輕人口回流,實現住宅可負擔性目標。

國立台北大學
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彭建文 特聘教授

桃園住宅政策以提供可負擔、高品質居住環境為目標,結合航空城與重劃區開發,展現發展潛力。面對房價高漲與所得偏低挑戰,需地方與中央合作,推動購屋優惠、租金補貼及地上權方案,精準服務需求並促進公平分配。透過整合資源與創新策略,讓桃園成為宜居且吸引年輕族群的理想城市。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

邱英哲 處長

桃園目前推動可負擔住宅,必須全面考量各種可能性,以避免出現套利空間,包括制定相關法規、建立完善的機制及設置必要的管制條件。政策設計需防止投資客濫用申請資格,同時也要避免符合社會政策條件但實際擁有高端資產(如開豪車)的民眾獲得補助。因此,相關限制條件需要詳細研擬並完善落實。

桃園地政士公會

王春木 理事長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居住是基本需求,但台灣住房問題日益嚴重。900萬戶中社會住宅僅20萬戶,全國房貸負擔率高達46.2%,桃園39.48%,影響消費與公平。房價漲幅超越薪資,加劇居住不公。推動地上權住宅降低成本,滿足年輕人需求。政府應規劃住宅供給與就業發展,防止房價炒作,並學習歐美強制建商提供社會住宅,確保居住公平,實現永續繁榮。

桃園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

趙基榮 理事⾧

從估價與市場角度看,推動可負擔住宅方向正確。桃園以雙核心(桃園、中壢)為發展重心,受雙北外溢效應影響,人口年輕化、學歷提升,發展快速。近年來透過區段徵收與土地重劃,政府獲取資源推進付款式住宅,支持可負擔住宅實現。然而,外縣市人口湧入將加劇桃園住宅需求,未來需完善相關法規以應對挑戰。

安富財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鄧筱蓉 副總經理

江老師以數據分析桃園近20年發展,顯示其工業穩定、就業充足,家庭結構穩健,房價漲幅在六都中相對健康,季度增幅僅3~5%。針對桃園、中壢等房價高但品質低的地區,政策應數據驅動、區域聚焦,平衡「住者有其屋」與「住者適其屋」。透過住宅基金協助頭期款及分割使用權,減少新建壓力,促進中古屋市場,擴大居住選擇,實現可負擔住宅政策目標。

2024.12.18

從藍圖到實現:打造桃園市多元居住願景交流會

不動產開發商業
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

于俊明 秘書⾧

桃園市政府應推動民間參與住宅建設,透過公辦都更或促參模式消除炒作污名化,並成立促參委員會,邀請建商提供市場化建議(如NPV、IRR評估),提升公私協力效益。借鑒高雄成功整合跨街區資源的公辦都更案,桃園可引入民間合作,推動多元區域開發,促進城市整體成長。在所有權、地上權與使用權分配上,應研擬創新政策,解決地上權難以管理與融資挑戰,實現政策創新與實務需求的平衡,優化住宅供應機制。

財團法人
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麥怡安 執行長

桃園八德警察宿舍改建為社會住宅是公辦都更成功案例。為解決弱勢與高齡居民不願搬遷問題,可提供保障性中繼住宅以提升推動效率。政策應強調多元包容,納入整體住宅規劃,保障弱勢群體權益,並優先在供給不足區域建設可負擔住宅。透過激勵措施保障弱勢居住權,提升社宅服務水平,結合APP管理與雅房設計降低成本,擴大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推動平價住宅選擇。

不動產估價師公會
全國聯合會

卓輝華 名譽理事長

桃園近40年發展迅速,航空城計畫展現國際化潛力,人口每年增2至4萬,未來或突破300萬。房價均價約40萬,屬可負擔範圍,市府推行多元住宅政策提升宜居性。人口結構以年輕小家庭為主,但老年人口增加,需兼顧高齡與青年需求。桃園工作機會豐富,吸引勞動人口,青年住宅政策成推動重點。市府從國宅、合宜住宅轉向多元可負擔住宅,並強化風險管理與資金運用,確保政策穩健發展。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洪啓東 院長

多元共融理念結合「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DEI)」廣泛應用於社會住宅與可負擔住宅,促進族群融合。桃園作為最年輕的六都城市,展現多元特色,規劃生態、文化與休閒公共空間,鼓勵參與氣候保育,提升宜居性。新成屋集中區與都市更新推動發展,社宅關注弱勢、原住民及警消需求,特別重視復興區原住民政策,實現族群共融與城市包容。

桃園市社會住宅服務中心

戴興達 副執行長

桃園可負擔住宅規劃35年閉鎖期,分四階段限制轉售利潤:10年內漲價歸政府,10-20年屋主得20%,20-30年增至30%,35年後自由交易。計劃由市府主導、社宅中心執行,價格以成本為基準,採循環模式並遵循「漲價歸公」,轉售限於社宅中心。購屋對象為25-35歲有儲蓄能力的年輕人,透過公有土地自建住宅,實現真正的可負擔住宅目標,並防止炒房。

不動產估價師公會
全國聯合會

張子亮 名譽理事長

新竹科學園區「只租不賣」模式穩定土地價格,可借鑒採合作社形式,由青年負擔建築成本,政府提供土地租賃,降低購房壓力。政策應具長期性與彈性,參考新加坡模式推行「只租不售」,避免浪費資源。社宅選址宜靠近生活機能與交通樞紐,以租金優惠吸引商家。提升社宅品質與融入適老設計,並推動生活管家服務,滿足銀髮族需求。結合容積獎勵促進青銀共居,提升居住多樣性,實現世代融合與宜居目標。

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鄭人豪 教授

桃園具房價低、屋齡新及開發空間充足等優勢,但吸引年輕世代仍是挑戰。社會住宅面臨建設成本高、需求導向不足及設計脫節問題,需改善建材品質、共享空間及租賃限制。透過地上權模式,政府持有土地降低成本,結合模組化設計提升品質。借鑒荷蘭合作社模式,由居民分擔建設成本,打造貼近需求且可負擔的住宅,實現政府與住戶雙贏。

Media

媒體報導

2024.12.22

產官學研析可負擔住宅需求 打造桃園居住願景

中時新聞網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與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合作,在16日及18日辦理「築夢踏實:解析可負擔住宅需求座談會」及「從藍圖到現實:打造桃園市多元居住...

2024.12.22

桃市府跨界合作研析住宅新政 打造桃園居住願景

Yahoo!新聞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與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合作,於113年12月16日及18日辦理「築夢踏實:解析可負擔住宅需求座談會」及「從藍圖到現實:打造桃園...

2024.12.26

文化大學都計系引領住宅政策創新 攜手桃園市府共創宜居都市藍圖

中國文化大學

文化大學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學系持續以學術專業與實務結合的方式,為台灣的住宅政策注入創新動能,攜手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於12月16日、18日舉辦系...